聯系電話:0635-8882219
公司地址:聊城市開發區工業園
產能和產量一直堅持“嚴重過?!钡目傮w判斷,采取了以經濟、行政手段為主的綜合治理措施,其效果從總體上看不太理想。究其原因,主要有以下幾點:
一是國民經濟高速增長帶動鋼鐵產能增長慣性所致。進入21世紀以來,我國鋼產量由2000年的12850萬噸提高到2012年的71654萬噸,累計增長4.58倍,年均增長15.4%;同期粗鋼表觀消費量由13886萬噸提高到67270萬噸,累計增長3.84倍,年均增長14.1%。高速增長的慣性遇上因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需求增長急劇減速,精密鋼管勢必導致階段性供求失衡。
二是總規模龐大和產業高度分散,企業個別決策容易忽略總體產能過剩的風險。我國有鋼鐵冶煉能力的企業有500家左右,其中鋼產量最多的河北鋼鐵集團占全國鋼產量的比例只有6%,而且多數大型企業集團內部尚未實現業務分工和重組,子公司之間存在同業競爭關系。在這種市場結構下,企業容易產生“總產能雖然過剩,但不多我這一點兒”的想法;在市場供求矛盾加劇時,容易陷入誰也不肯率先減產的“囚徒困境”。
三是保守的消費預測和政府過度干預。中央政府主管部門核準投資項目的主要依據之一,是根據已有產能和未來需求判斷是否存在產能過剩。但近十幾年來,投資主管部門的預測從來都是保守的。在此情況下,投資主管部門認為“產能已經過剩,不能再上鋼鐵項目了”,結果管住了“守規矩”的國有大型企業和先進項目投資,卻對因陋就簡建設的小鋼鐵疏于管理,造成產能盲目擴張,落后產能大量涌現。 此外,在投資方向指引上,過去一直把“裝備大型化”作為產業升級的重要標志,引導企業把高爐、轉爐越建越大,同時盲目與發達國家比“板管比”。